汤清海
时间:2013-01-28 10:41:05 来源:收藏界网 作者:湖南 农 夫
桂林山水甲天下,漓江风光总含情
——汤清海先生笔下的漓江
湖南 农 夫
我是因为画而与汤清海先生结缘的,有一个问题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,就是哪一件作品是汤清海先生的形象代表作?
我想这件作品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:一是,题材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,因为汤清海先生一生以祖国的名山大川为画。因此,作品的主题应该是“写境”,而不是“造境”。二是,技法上要用“渲泻法”。“黎家山水”的看家本领就是“渲染法”,汤清海先生几十年来在创作中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笔墨方法--“渲泻法”。三是,在笔墨上既要传承,又要有创新。四是,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。因为一个大家的传世之作,一定是反映当时时代的作品,而不是模仿某个时代的东西。五是,要有鲜明的艺术个性。个性是艺术生命力的本质所在,没有个性,就没有生命力。但,个性一定是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,而不是“怪胎”。六是,要有极高的技术含量。作品不可重复,不可仿制。现在有许多“大家”的作品,技术含量不高,很容易仿作,一旦“成名”,仿品铺天盖地,叫人真假难辨。七是,艺术形象要美。真是人见人爱,让人看了日不思餐,夜不思寐。八是,即兴之作。作品应该是有感而发,是性情所至,而不是刻意制作,这样作品才有生命力,才能流传下来。如,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等等。我在思索着,寻找着,期盼着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幅《漓江行》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。2011年3月中旬,我着手写作介绍汤清海先生作品的文章,将各方找来的汤老师作品挂满了住房的墙壁,边观摩边写作。刚开始见到《漓江行》时,我还不敢肯定它就是形象代表作。经过几天的归类、分析、比对,我将《漓江行》放在不同的光源环境下,从不同的角度去观摩之后,心中一阵惊喜,就是它!就是它!它应该就是汤清海先生的形象代表作!我越看越激动,越看越兴奋。只见画面上,几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山峰,像春笋一样矗立在画面上,清澈的漓江缓缓而过,一条小船溯流而上,几条小船顺流而下,数枝青竹点缀其间。整个画面是那样通灵,又是那样朴实无华。
汤清海先生在构图上用的是“焦点透视法”和“近观法”,在笔墨上用的“渲泻法”。景物远近有序,疏密得当,虚实相得益彰,笔墨浓淡协调,用光明暗自然。这幅作品,显然是即兴之作,思绪奔放而不张狂,笔墨恣肆驰骋而又恰到好处,手法夸张而又不露痕迹,虽是小品,却有大气象。可以与李可染的《漓江图》相比美了,是那样洒脱,又是那样一气呵成,真是神来之笔。
这幅作品,应该是当代“岭南画派”一件标志性作品,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也是一个闪光点,可圈可点,应该有一席之地。《漓江行》并未注明创作时期,据同类型作品对比分析,应该是1994年间的作品。
漓江因为风景秀丽,是汤清海先生非常钟爱的地方。汤清海先生于1982年10月13日至30日沿漓江写生,一共17天。此次写生时间是除后来沿黄河流域写生外,时间较长的一次。优美的漓江风光,大大地激发了汤先生的创作热情,17天时间一共创作了28幅写生作品,这些作品虽是写生之作,也不乏精品力作。如:《象山》《杨堤·之一》《杨堤·之二》,等等。此后,汤清海先生以漓江为题,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。如,《阳朔风景甲桂林》(1994年),《桂林山水甲天下》(2005年),《漓江春晓》(2005年),《漓水清清》(2005年),等等。从上述作品,我们可以看出,“汤家山水”正是从画漓江开始,而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。
汤清海艺术馆 电 话:13907416285 地 址:株洲市长江北路368号
攸河弯弯西流去,祥云朵朵飘过来
——汤清海先生笔下的攸州
湖南 农 夫
《攸河弯弯西流去》——98X197厘米 2005年作
攸州,因攸水而得名,地处湖南省东南部。攸州除了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光外,又因为境内有一条向西的河流,而极富神秘色彩。我们的祖先认为河流向西,定有灵气。因此,千百年来多少仙客隐士趋之若鹜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有一个南齐的司空张巴玉“挂冠请休”,携家带眷履洞庭,入湘江,溯攸河而上,来到攸州东部山区归隐修炼。据传,张巴玉一家81口,于梁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秋“白日得道升天”。此后,有唐宋两朝的皇帝感其一心归隐,特敕命建庙立碑,这便是今天攸州东部山区“阳升观”的来历了。
攸州,还是一处“洞天福地”,境内古木参天,寺庙林立,宝塔巍巍。据攸州地方志记载,在清同治年间境内有名有姓的寺庙就有334座之多。就是在今天,在攸河岸边不足10公里长的地方,就矗立着四座宝塔,这恐怕也是“世界之最”了。
当年邑人彭天益大学士,是用“鸾山配凤岭,金水绕银坑”的词句,来向宋徽宗皇帝介绍自己家乡的。800多年前的大诗人杨万里,也曾在这里留下了《咏菜花·宿新市徐公店》的不朽诗篇:“篱落疏疏一径深,枝头着花未成荫。孩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”攸州,就是这样一处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。
攸河,在仙客隐士的眼里是那样富有灵气,而在一般人的眼里,那不过是江南一条极其普通的小河流。可是,攸河在汤清海先生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。作品《攸河弯弯西流去》,群山连绵,夕阳西下,霞光万丈,攸河像一条银色的白练在起伏的山峦间穿过,流向天边,流向远方。天地浑然一体,攸河两岸是那样空灵,又是那样圣洁,多么令人神往!看到这里,我似乎明白了1500多年前的司空张巴玉,为什么放着朝廷的高官不做,硬是要“停薪留职”,不远万里,携家带眷,到攸河岸边归隐修炼了。
作品《攸河弯弯西流去》,思绪奔放,意境深远,构图广阔,用笔洒脱,用墨准确,景观层次分明,由远渐近,着色渐浓渐重,在晚霞的映照下,眼前的树木已成墨影,却仍然显得那么通灵,彰显了汤清海先生非凡的艺术功力。
还有作品《新市·咏菜花》,再现了800多年前大诗人杨万里创作《咏菜花》的场景。画面上,远山近水,菜花飘香,粉蝶飞舞,孩童戏耍,商旅穿行,酒旗招展,商埠兴旺。遥想当年的新市不就是这样一派繁荣鼎盛的景象,此情此景,诗人能不诗兴大发吗?
此外,还有作品,《春洒桃源谷》《桃源古柳》《攸州仙人桥》《千年红豆杉》《千年银杏》《凌云宝塔》《明月古桥》等等,都堪称是精品力作。值得指出的是《攸州风光》是一位画家专门为一个地方而创作的画册,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了。正是《攸州风光》的创作成功,极大地鼓舞了画家的信心,于是就有了2006年的河南老君山之行和2007年起创作的《华夏黄河图》了。因此,可以说《攸州风光》的创作,是汤清海先生创作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起点。它让画家看得更高,走得更远了。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,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。
责任编辑:CW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