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梓林
时间:2012-04-23 14:57:31 来源:收藏界网 作者:收藏界吴梓林
1936年生,湖南慈利人。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。从事文物、考古工作40余年。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、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、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、《收藏》杂志主编、《收藏界》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、中国文物学会理事、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。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。
自幼爱好书法,临习黄自元、邓石如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欧阳询等诸家法帖。在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实践中,对甲骨钟鼎、碑石墓志、摩崖经幢、砖瓦刻铭颇有研究,浸淫其中,汲古融今,获益匪浅,其书艺得以不断提升。作品曾参加省市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奖,刊载于全国各地报刊,常应邀书写店名、书名和各类题跋。传略入编《中国专家人才库》《中华骄子》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》等典籍。
《知难而进》 100×51厘米
《朱熹诗观书有感》 35×23厘米
《苏轼诗题西林壁》 70×137厘米
《刘禹锡陋室铭》 34×34厘米
吴梓林常用印
《西周折觥铭文》 137×35厘米
淡泊明心志 古道照今人
陕西 董 凡
我认识吴梓林先生已有十年之久,他是我所尊敬的一位文博界老前辈,在许多方面可称是我的老师。在我的印象中,吴先生别无所好,唯对书法情有独钟,耽之愈久,爱之愈深。他学书从唐楷入手,后研习汉隶、魏碑、行草名碑名帖,植根传统,博采众美,入古出新。他对楷书用工尤勤,潜心追求古朴典雅、自然率真之意境。
细品吴梓林先生的书法作品便不难看出,他以简约取势,以虚和得韵,雅逸流美,自然天成。从其笔墨线条中可以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力度美、动态美和韵律美。从其作品中可以品味到一股古雅之气,即讲究法度、讲究传统、个性鲜明,既能入古,又能出新。因为能入古,其作品才表现出不激不厉、温文尔雅的书卷气;由于能出新,其作品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。这是吴先生凭着几十年对书法的执着追求、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而达到的寻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。
人如其书,吴先生为人宁静敦厚,朴实无华,淡于名利,甘于寂寞,不媚俗不张扬。透过作品,便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含蓄、沉稳的性格,而他的品性又为其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与生机。面对时下书法的“奇光异彩”,他不为所动,坚信书法不能脱离汉字、脱离书写、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。
赏读吴梓林先生的书法作品,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:
一是化古开今,个性鲜活。书,有法,但无常法。吴梓林溯源求理,不拘泥古制古训,重在借鉴,贵在变通,不模拟古人的形式,不照搬古人的条框,不局限于陈旧的理论,择其善者而从之,承古韵而出新得。因此在创作的时候,既运用从历代碑帖中汲取的精华,又加上他本人对书法的理解,水到渠成,一幅幅作品随意挥洒,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。
二是张弛有度,应变自如。吴梓林潜心探索传统艺术技法同时代审美趋向的有机融合,在章法布局上,开合、疏密、虚实等和谐统一;在线条、运笔上,轻重、粗细、方圆、顺逆等奇绝多变。观摩吴梓林作书是一种享受。他胸有成竹,腕指劲捷,行笔疾徐有致,开合有度,方中见圆,拙中藏巧,从容率意地挥洒出隶书古拙、劲挺、端雅的意趣。从其作品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除渗透出秦汉金石之气外,还洋溢着时代的灵动性和跳跃感,实在难能可贵。
三是气韵贯通,神形兼备。吴梓林先生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、有所突破,除娴熟精到的技法外,更主要的是他自身气韵在笔墨间的流淌与宣泄。
“书品即人品。”吴先生一向有“纳于言而敏于行”的古君子之风。他实实在在地做人,实实在在地做学问,实实在在地创作书法。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好坏,有不少外在的因素,其功底如何,大都看上一眼便可知晓。吴梓林先生的书法,无论楷书,还是行草,都相当的耐品耐看,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勤勉好学,功力扎实,追求古朴的纯真、高雅的品格,不搞那些随风而转、弄取虚名、花里胡哨的玩意。他淳朴、敦厚的人品,也体现在他的书法风格上。所以,他的书法“清丽中寓雄奇,遒劲中含苍古,并有几分潇洒的韵味和清淡儒雅之风。”
纵观吴梓林的书法艺术,大度豪放,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性情。他情聚笔砚,以心作书,把自己对古代书法的感悟、理解,对当代书法的认识、体会,一一化作墨香,点点滴滴,抒真情,写真趣,结出了可喜的累累硕果。
有一位书界名人论到书法艺术曾有“三格”之说,即书法家及其作品应具备“古人规格,个人性格,时代风格。”吴梓林先生的书法境界堪当此誉。
老吴其人其字
西安 吴晓丛
在陕西文博界,吴梓林先生绝对算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。他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,工作后主持发掘过秦雍城和秦咸阳宫遗址。上世纪80年代之后,先后任秦俑博物馆馆长、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、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、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等职。说起历史典故、考古趣闻,眉飞色舞、滔滔不绝,堪称腹笥充盈、肚里有货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业内人士皆知他是位资深文物考古专家,倒让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少有人知根知底。
老吴出身湖南慈利农家,家境贫寒,自幼失怙,慈父见背。一家老小靠继父的裁缝手艺维持生计。生意清淡时节,母亲就带着他们兄妹给人糊烟盒、扎冥器以换取升斗之资,聊补无米之炊。由于家中生活拮据,他10岁才入学堂,接受启蒙教育。此后靠着自己的勤奋刻苦,升中学,上大学,终成社会栋梁之材,桑梓故里咸夸其能。
老吴与书法结缘,也在少年。生父身后虽无长物,却留下“黄自元”、“邓石如”法帖两册,让他爱不释手,如获至宝,于是晨夕接目,早晚临摹。那时节,学校重视书法教育,经常举办大字比赛,他每每总是第一,蒙长辈奖掖,愈发热情高涨,终练就一身童子功夫。参加工作之后,由于从事文物考古,近水楼台,浸淫于商周甲骨、钟鼎铭文、秦篆汉隶、魏晋碑刻及隋唐翰墨之中;得古人无形之相、纸上烟云之真谛,转益多师、融古铸今,遂使他的书法日渐长进,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新解。其《试论篆书在中国书法上的影响》《重修咸阳城碑记楷书大字帖》《传拓技法》种种已刊论著,即为明证。
老吴写字,真、草、隶、篆无所不能,尤以大字楷书最擅胜场。由于善集众家之长,他的楷书平实严谨,柔中寓刚,银画铁钩,端庄秀丽,好看耐看,有柳、欧之风,且能自成风格。以我之见,各种书体,楷书最见功力,不易藏拙,但书写也最为费劲。当今社会,物欲横流,各种诱惑太多,文人也就丹田难守。常见一些所谓“书法家”,喜走偏锋,动辄龙飞凤舞,强作惊世骇俗之状,以博廉价赞赏,但从不写楷书。说穿了,不过掩饰殖学根浅而已。老吴则不然,他把笔抵毫,皆肇乎本性,旨在提高书艺,涵养正气。联想到其人耿直豪爽、嫉恶如仇、不事张扬的秉性,所谓“字如其人”,实不谬也。
老吴曾是我的领导,也是同事,我们相识相交二十余年,过从甚密。他赋闲后,因公因私,彼此还常常走动。每次去先生家中拜访,总见他研墨展纸,挥毫书写,案头几上,书卷飘香。据说,有时一天之间连续书写七八个小时,竟至肘腕发炎。这多年,找他求字的人多,或为学校新刻碑石书丹,或给商家店铺榜书匾额,钱多钱少,给钱不给钱,总是有求必应。他常说,写字如有润笔,固然可喜,但绝不能为钱而写字。书艺无止境,只有反复揣摩研习,才能不断有所长进。
老吴今年七十有四,他身体健硕,貌若六旬,谈笑风生,声如洪钟。前几年还经常参加城墙马拉松长跑比赛,有所斩获。我常想,究竟是因为他身体好才有了临池不辍的本钱,还是钟情于书法艺术才使得他有了强健的体魄,竟不知老之将至。或许两者互为因果吧。
我于书法没有专门研究,写此小文,战战兢兢,总怕说不到位,辱没了先生的书道艺品。好在听说,这文章只是刊登先生作品时的补白,于是稍稍释然。敬告各位看官,我说的不算,还是看字去吧!
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二日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,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。
责任编辑:cw01